2025,中國外貿要回答這四個問題 |
來源: 點擊數:363次 更新時間:2025/1/8 15:11:28 |
2024年,全球經濟在多重不確定性下艱難前行。2025年,中國外貿要回答四個問題。 在復雜多變的外貿形勢中,中國逆勢增長。據海關數據,2024年前11個月,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.79萬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4.9%。其中,出口23.04萬億元,增長6.7%;進口16.75萬億元,增長2.4%;在“世界超市”義烏,前11個月該市出口總值便達到6139.9億元,同比增長17.6%,已經超去年總值,創下歷史新高。 在亮眼成績背后,2024年的挑戰和變化同樣顯著。 美國的經濟表現和政策選擇對世界經濟仍具有重要的外溢效應,不確定因素頻發;地緣政治沖突,屢次加劇全球貿易波動;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,中國出口企業不僅要和當地企業競爭,也要和中國同行們競爭;AI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,正在改變外貿的傳統形式……中國外貿正處在前所未有的變局之中。 日前,阿里國際站數字外貿“真牛獎”向全體外貿商家征集行業關切,匯總成四大年度之問:不確定時代下出海,選擇新興國家還是發達國家?內卷時代出海,細分縱深還是橫向拓展?新技術沖擊下,AI對初創企業還是成熟企業更有用?當代外貿人的成功出海,創一代還是創二代的含金量更高? 關于這4個問題的辯論,吸引近300萬人觀看。這些議題分別涵蓋新時代的外貿市場選擇、行業拓展路徑、AI技術應用和中國企業家自身奮斗,雖然它們不能囊括中國出海的眼下全部問題,也沒有一個確定性的答案。但這些議題的出現,足以展示中國外貿的多樣性和復雜性。 透過這些最接地氣的行業洞察和觀點交鋒,我們也可以觸碰到中國出海的真實脈搏。 “勝利一定屬于中國企業家” “挑選貿易伙伴,最該看的就是你們之間存在怎樣的互動關系。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因為本身市場體制的不同,前者它更容易把你看做潛在對手、后者更會把你當做發展幫手。”在出海商家劉利杰看來,選擇新興國家才有機會站穩腳跟、出海拓荒。這位13年內貿老兵轉戰海外后,她的團隊用一年半時間將出口額做到了7.5個億。 以前叫得出名字的,都是德系車、美系車、日系車,他們都來自發達國家。現在中國的新能源車彎道超車,對他們來說很難不是威脅。不僅特朗普高舉關稅大棒,美國試圖對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爭取高達100%的關稅,一些發達國家也紛紛設置技術性壁壘,蓄意抬高中國產品的競爭門檻——相反很多新興國家,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幾乎0關稅。 “一臺汽車小則幾十、上則幾百萬,這對當地的消費刺激、GDP增長來說,完全不是本土其它產業可比的。他們需要經濟的火車頭,這時我們的外貿正好成為活絡他們市場的良藥。”一些新興國家比如泰國,不僅歡迎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口,還愿意支持中國企業去當地建廠。 此外,在新興國家更容易發揮中國產品的品牌優勢。一個埃塞俄比亞客戶對劉利杰表示,在他們國家,中國車就是高端、先進、性價比高,開上中國車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相反,去發達國家發展,中國企業往往還得額外投入成本,來彌補“品牌”的劣勢。 “很多對新興國家的擔憂,只是對未知的恐懼。在這個時代,有太多可以幫你解決問題的辦法了。” 相比在友善的新興國家扎根雙贏,也有人堅持要到發達國家證明自己。 2009年,美國對中國紡織品發起所謂“雙反”調查。作為2008年和2009年對美織帶出口額最大的公司,“姚明織帶”也在名單之上,還被選為強制性應訴反傾銷調查企業。面對高昂的成本,“姚明織帶”堅持應訴,并獲得“雙反”零稅率的初裁。這也是中國企業反傾銷調查的一次勝利。 “打得一拳開,免得百拳來。”“姚明織帶”的故事,再次引發全場喝彩。 姚明織帶副總經理巴典表示,發達國家,規則和限制更復雜,標準更高、競爭更激烈,但也有更大的市場和機遇。任何一個企業都一定要有前瞻性和防風險意識,要在政策的變動前做足功課,提前布局。現在的時代有不確定,但不確定不是今年才有的,這個世界本就不確定,不確定才是最大的確定性。 巴典分享了一個細節,2004年該公司進入滌綸織帶領域,大家發現小批量生產成本非常高,大批量不僅能壓低成本,還能避免色差、提高質量。至此,該公司就選擇了大庫存、大生產、大銷售的模式。但這種規模效應必須建立在巨大的需求之上。美國大型買家一個訂單,可能就是好幾個其他國家以一年的體量。 在制造業的規模效應面前,有時候“大就是強”。 巴典陳詞道,“擁抱不確定,戰勝不確定,才是這個時代中國企業的真正底色。我呼吁我們的中國企業家們,請提升我們的中國自信,勇于向發達國家市場發起挑戰,最終的勝利一定是屬于我們中國企業家,屬于中國!” “這個世界永遠等著我們創造答案” 中國外貿,正在經歷自己的進化。 在外貿出口的最早期,中國企業主要以傳統貿易和商品代工出口為主,技術含量不高,這是出海的1.0階段;在出海2.0階段,中國通過制造和成本優勢,通過供應鏈優勢成為世界工廠;到了現在,國內企業出海已經進化到了新階段:我們出口的是整個供應鏈體系,出口的是我們自己的品牌甚至文化和理念。 但隨著海外市場變得越來越卷。是深耕細分領域,還是跨行業發展,已經成為外貿人路徑選擇的“時代之問”。 李均是上海翎墨文具CEO,曾是制筆廠的一位老工人。他毫不客氣地指出,為了所謂的卷低價,今天一些企業不惜在成本上動歪心思。例如鋼筆筆尖本來用的是304或者316的不銹鋼,但一些人為了“卷低價”,竟然不惜把鋼材換成302甚至更差的;連電鍍技術也從幾十塊的換成幾毛錢的。這最終侵害的是消費者的利益。 李均表示,他入行的時候,師傅曾說過,要做、就要做好這支筆,“產品就是人品”。在他看來,用價格去競爭是很容易的事,用品質去挖掘深入的賽道才是困難的,但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。當我們擁有足夠的專精技術時才能筑起產品的護城河,才能維護企業的競爭力。 李均在布局海外市場后發現,在歐美和中東等地區,人們喜歡用自己的筆簽字。一支筆就是一張名片,擁有一支高端鋼筆,就相當于開一輛豪車。產品價格太低反而讓人生疑,是不是在原料、工藝等環節有水分。這反而給不卷價格卷品質的中國產品提供了機遇。 如今李均的工廠,已經是不少大牌鋼筆背后的代工廠。“如果不在乎專業和技術,隨便一個同行都能把我們的單搶走,但專注縱深領域你才能觸及更深層的客戶,”,李均更相信深耕的力量:如果你的產品淺而廣,那就做市場的消費品。相反,當你能做細分縱深,你就能做客戶的奢侈品。 “對一家企業來說,到底是細分發展還是去橫向拓寬,其實并沒有對錯,它們只是兩個不同的方向。但根據時代、企業發展規模的不同,這兩個方向可能面對的風險是完全不一樣的。”在山東開拓者房車董事長王景田看來,如果今天一家中國企業已經做到自己賽道70%的市占率,此時去發展第二增長曲線是非常有必要的。 兵法云,“窮寇莫追”。在王景田看來,這在商業中也是一樣的,要長久經營,有時就要主動保留競爭對手發展的可能:“如果今天想著用產能優勢壓低成本,去拿下他們手中僅存的利益,那么他們就會為了保住自己的工廠、工人、利益跟你打起價格戰”。這樣的“內卷”風險極高,相反多賽道布局反而能找到新的機遇。 “我認為貿易的宗旨,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。如果你用細分縱深的觀念做產品,你會擠進多人賽道去搶別人剩下的最后一口湯。但當你用更寬闊的視野去做創新,你才能挖到這片新大陸上的第一桶金,”王景田說。 “創新不是賭運氣,而是利用創造力。習慣縱深思維的人,他們容易把世界看做是有標準答案的考題。但橫向思維不一樣,這個世界永遠等著我們創造答案,曾經的失敗也能成為下一個有價值的答案。” “在這快速變化不確定的時代,沒有中國企業真會‘躺平’” 說到創造創新,整個2024年,恐怕沒有任何技術能比AI大模型更讓人激動振奮。 恐怕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,能比中國更迫切地將最新的AI技術用到生產實踐之中。 美國人工智能和分析軟件公司SAS以及科爾曼·帕克斯研究公司(Coleman Parkes Research)近期對全球1600名行業決策者進行了一項調查。報告顯示,83%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已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,這一比例高于參與調查的其他16個國家和地區,緊隨其后的是英國(比例為70%)和美國(65%)。 AI也在改變中國外貿:不管是對中小企業,還是對成熟企業。 問題在于,AI到底是生產工具的“革命”,還是生產力“革命”的工具? 在泉州蒂萬坦斯貿易有限公司95后CEO劉世奇看來,不可否認,AI可以為所有企業創造價值,但一項技術發揮作用的大小,往往也取決于和使用者的匹配度。在AI出現之前,初創企業投資是新手下棋,走一步看一步;現在,AI可以讓企業走一步看三步,就像有了仙人指路。“當下的AI技術,就是為初創企業量身打造的裝備。” 劉世奇表示,有數據調查顯示,中國有8000多萬中小企業,但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.9年,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%,10年以上的不到2%。即使面對企業快速被淘汰的風險,依然有人前仆后繼的加入創業浪潮,這也反應了初創企業具備兩個特質——“缺少經驗”和“敢于嘗試”——而這恰恰能最大限度發揮AI的作用。 “AI對于市場的洞察和分析,對成熟企業來說只是一份參考答案,對初創企業而言是學渣秒變學霸,迅速填補經驗上的空白。相較于成熟企業多層次管理模式的制約,初創企業決策鏈路短,試錯成本低,員工對新技術抵觸性弱的特點;可以更加高效的推動AI技術運用的落地。” “在這快速變化不確定的時代,沒企業真會‘躺平’。”劉世奇說。 深圳市輝耀電氣技術有限公司CEO陳瑤,則有另外一番感受。 “誰有更成熟的數據,誰才能獲得AI運用的先機。”在陳瑤看來,相較于初創企業短期的經驗積累,成熟企業有更豐富的業務數據、案例樣本和專業人才,而“AI就像一個智商300的小孩,只有通過不斷的調教,才能發揮更大的潛能。” 在出海沙特的過程中,有客戶反映,他們收到的一批變頻器和電機產品破損嚴重。這樣的問題曾多次出現。輝耀電氣也經常和運輸公司理論,對方總會將責任歸咎到商家產品包裝不對。陳瑤團隊嘗試求助AI,沒想到AI很快發現了問題所在:產品損壞可能不是運輸方式不對,而是產品本身的受力結構需要優化。這啟發了輝耀電氣設計團隊的改良方向。通過將原始設計圖輸入AI,并結合優化建議,他們成功將此類產品運輸的投訴率從20%降為0。 “當機器變得越來越強大的時候,人或許不會被機器所淘汰,但人需要調整與機器之間合作模式。成熟企業作為在行業里深耕最久的一群人,更能全方位的感受到AI技術所帶來的變化;沒有企業會希望被時代落下,只是彼此進度不同,擁抱變化是我們每一位外貿人要面對的議題,而AI就是我們通往下一個外貿時代的入場券。” “創業不僅僅是生意,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和信任” 中國外貿下一個時代和上一個時代的接力,其實也是兩代外貿人的接力。 一個或許有些刁鉆的問題:中國的創二代和創一代,哪一代更不容易? 在今年阿里國際站數字外貿“真牛獎”現場,最引人喟嘆的是“創一代”和“創二代”們的接力故事。 改革開放初期,外貿大門徐徐打開,老一代外貿人面對的是一個對中國了解甚少的國際市場,語言交流缺乏障礙,通信極其不方便,國際商務規則更是要從零開始。很多人靠著一本英漢詞典、一臺傳真機,靠著一次次奔走國內展會,一家家上門拜訪客戶撬開了全球市場。無數中國人用自己的堅韌與誠信,為中國贏得了“世界工廠”的聲譽。 新一代外貿人接過前輩的接力棒時,環境已大為不同。中國制造如今源源不斷地流向全球,還多了智能化、數字化工具這樣的利器——足不出戶就可以向全球客戶展示和提供商品。但也面臨新問題:風云變幻的全球市場,如何創新拓展,同時不忘初心;如何為商品和服務注入新活力,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……二次創業的難度或許不遜于初次創業。 97年的創二代張卓田,是浙江普天集成房屋有限公司的負責人。1998年,張卓田的父親創業時,那只是郊區一個不足1000平的生產車間。當他從父親手中接過整個公司時,這已經是一家擁有100多項專利技術的行業知名企業。普天的模塊化的集成房屋,如今2個工人一天就可以搭好一套。 在張卓田看來,最難的是“創一代太成功”。如果要轉型和變革,就要用比過去所有人生都更大的力氣去認識上一輩,甚至要在這個過程中質疑他們。而“反叛”往往是痛苦的:“我只知道效率和數據是企業的未來,但我也沒做過企業啊,我這幾句話就要改變他們25年的作業模式,憑什么呢?” 剛接手公司時,張卓田發現,所有外貿往來郵件,全要抄送自己,當他看到郵箱里躺著40萬封未讀郵件時,他意識到:數字化的落后正在嚴重掣肘普天的發展。40萬封郵件,哪怕我每秒看一封,看完40萬封,也需要6個星期。在不斷的溝通下,普天進行了一場漫長的轉型:如今還是40萬封郵件,通過OKKI AI 5秒就可以完成質檢。 老一代與新一代的接棒,也是一場信任的接棒。 新舊變化之際,創一代們也有自己的時代之問。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曾表示,如果不全力以赴,英偉達會在30天內破產。很少人公開討論這個問題:對于中國數量極多、占比極大的中小型創業公司,大家距離破產的距離又是幾天呢?在中山博雅電器創始人鄧超霞看來,答案是14天。“創業是一場隨時會失敗的裸奔。” 2019年,中山博雅電器拿到了一筆180萬的訂單,這是公司全年銷量的1/4。對于創業中的博雅電器而言,當時并沒有什么客戶,這是來自不易的機會。為了簡短申請審批周期,鄧超霞省去了定金,墊上所有費用,為客戶做好了商品。貨放在倉庫的40天,是供應商催要貨款的40天,也是博雅電器最受煎熬的40天。 不過,在不斷的電話溝通中,上游的中國工廠選擇了信任。14天后,貨款到賬,貨品發出,博雅電器不僅收獲了一個忠實客戶,也收獲了一個共患難的供應商。2020年,博雅電器的銷售額是800萬,2021到2024年,分別是1200萬、2300萬和3500萬。鄧超霞感慨道,創業不僅僅是生意,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和信任。 中國外貿,早已今非昔比。 1978年,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僅占國際市場的0.8%;到了2009年,我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,貨物進出口總額占國際市場的比重提升到8.7%;2013年,中國首次超越美國,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。此后除個別年份外,我國一直保持全球第一。2023年,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已經占國際市場的12.4%。 但中國外貿面臨的挑戰也在不停變化:比如在消費行業,我們正處在中國商品向中國品牌轉型的關鍵階段,如何洞察消費者需求,用AI大模型等技術“重做自己”,將成為一個回避不掉的問題;例如在汽車行業,當我們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、中國引領,關稅等政策變化不可避免……不確定的時代,留給中國外貿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。 但確定性也是明顯的。 破除“內卷”向外看,出海尋求增量,需要擁抱全新的海外市場環境,這是確定的。新技術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,將帶來to B市場的最大技術變革——以及我們中國企業最寶貴的能力——不管遇到什么變化,都能秉持企業家的創新精神,借助最新的技術和思維,逢山開道,遇水架橋。 本文源自:觀網財經 |
【刷新頁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關閉窗口】 |
上一篇:2025年新年后的外貿情況如何 下一篇:奏響“一國兩制”的濠江之歌 |